储昭辉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人物介绍
发布时间: 2015-03-18 | 浏览次数: 5694

  

 

一、个人简介 
  博士、1977-,山东省植物病理学岗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 《植物病理学报》编委。1995-2006年华中农业大学完成本硕博连读,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2008年英国The Sainsbury Laboratory博士后,2008-2014年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二、研究领域与方向

研究方向集中在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上,以不同模式互作为研究对象,试图系统比较细菌、真菌、卵菌与植物相互作用机制上的异同,分离克隆抗病基因及抗病相关基因,从而探索抗病性遗传的基础科学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细菌性病害与水稻的互作。 以水稻白叶枯病与细菌性条斑病为研究对象,围绕病原微生物与水稻共进化的机制开展研究。在水稻白叶枯病害上主要以隐性抗病基因白叶枯xa13基因为研究对象,探索xa13基因介导的抗病/感病新机制。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上,鉴定病原分泌蛋白并揭示病原分泌蛋白与水稻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鉴定细菌性条斑病抗病相关基因并探索抗病相关基因的网络系统。
  2.
真菌性病害与玉米和水稻的互作。以玉米纹枯病原为起点,从转录组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分别鉴定克隆纹枯病抗性相关基因以及病原诱导的启动子调控元件,探讨植物在侵染过程中的响应机制并寻求培育纹枯病抗病品种的方法。同时,也利用相关方法学研究AM菌根与玉米的共生互作,探讨共生与寄生关系。
  3.
马铃薯晚疫病与茄科的互作。以从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mochiquense中分离克隆了抗马铃薯晚疫病的基因Rpi-mcq1.1Rpi-mcq1.2为基础,研究其与分泌蛋白Avr2(7987)识别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基础。同时,继续围绕晚疫病非寄主抗性资源探讨新的基因克隆方法与“立体抗病”策略建设。
  
三、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有国家“863”计划专题课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控与质量安全岗位专家等课题累积十余项。
四、获奖情况
  2007
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生物学)、山东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
五、论文、著作
  在《Genes&Dev》、《Plant Cell》、《PNAS》、《EMBO J》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篇;参与编写《基因工程》、《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及改良》;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det365娱乐场所官方网。

Emailzchu@sdau.edu.cn